主题词:造船

江苏响水造船业“一跑打响”

2008-08-11 中投机械网
 

7月底,一艘1.2万吨的远洋货船在江苏响水县成功下水。这标志着灌河两岸延伸造船产业链,正在形成集聚效应。

 

灌河,平均潮位时河宽500米至1100米,水深6-12米,是江苏沿海惟一一条没有船闸的天然入海河道,流经响水46公里,从陈家港入海。灌河比开发前的上海黄浦江还要长、宽、深,河床稳定,冬季无冻,1万吨级货船空载可乘高潮入海,河口稍加治理5-10万吨船舶空载便可入海。入海口陈家港岸线后方,陆域腹地广阔,填海造地成本低,适宜“开辟大港区,突破造船业”。

 

找准自己的区域特点,响水开始“建港造船”。响水一手抓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推进: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进行科学规划,港城面积达12平方公里,人口达10万人,浙商在港城投资兴建两座四星级宾馆,现已破土动工,预计明年开业。借鉴发达地区沿海开发的经验,在最适宜建港口的800多米灌河岸线,规划了4个码头,其中3.5万吨、3万吨的码头各一座,1万吨级码头2座。沿海工业区内临近港城的两个2万吨级和一个万吨级的散货码头已开工建设,陈家港港口即将成为苏北沿海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

 

响水把造船大项目的“硬杠杠”提升到总投资超5亿元,产出超50亿元。拿着标尺“量”项目、精挑细选好项目,引进的最小项目6.5亿元,最大项目23.9亿元。截至目前,15个造船项目落户响水,总投资达165亿元,其中宏铭、宏基等8家造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今年全部项目投产后,可新增税收9亿元,形成响水新的经济增长点。

 

造船产业具有产业链条较长,产品的组装性较高,经济扩散效应较强等特性,适宜于通过分工协作、外包配套的方式形成产业集群。响水抓住国际、国内造船资本扩张转移的难得机遇,在15个已经落户的造船大项目的影响带动下,33个造船配套项目聚集响水,协议投资近48.5亿元,产品涉及船用电器、舱口盖、焊条焊机、水泵阀门、锚链、船用锅炉、风机、阀门等数10个行业,目前已有江苏粤港螺旋桨制造有限公司、江苏中原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华达液压有限公司等12家配套企业开工建设。

 

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植产业新亮点,盐城市船检局吹响“集结号”,主动跨市调研、海校联手、海企对接,抽调精兵强将进驻响水工业园,对新造船企业实施“及时审批、跟踪检验、技术支持”的全过程驻点无缝监管服务,加快推进造船业迅猛发展。

 

盐城市船检局还多次到灌河沿岸进行勘察,主动征询造船企业需求;专门成立了灌河船舶建造检验管理机构,在船厂设立验船师办公室,抽调素质好、业务精的验船人员进驻;主动与盐城市经贸委、响水交通局协调,开展政策宣传;并向江苏科技大学寻求技术支持,积极协调江苏省船检局、南通审图中心,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批;及时为船厂提供无偿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及时受理建造船舶申请,缩短法定工作日申请、发证等期限,推行无假日工作制、全天候服务制,365服务、天天在线,全力为服务相对人全过程提供船舶检验优质文明服务。

 

截至目前,103万吨至5万吨级船台已投入使用;28万吨级船坞正在建;已接到3万吨至6万吨定购船单46艘;船舶主机已订购42台,已付定金12亿元;该局已及时审批检验船舶5万多总吨。

 

同时,响水还与浙江商会、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兴办了江苏科技大学盐海船舶技术学院,这是苏北沿海地区第一家船舶技术学院,规划建设船舶技术学院、船舶研究设计院及造船配套产业高新科技园,集产、学、研一条龙,为推动响水打造沿海造船产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在,响水沿海造船产业链在不断延伸,造船产业呈现出集群气象。预计,“十一五”期间,响水将形成年产值800多亿元的船舶产业群,超过600万吨的造修船规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再加上配套产业的收入,合计将超过260亿元。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