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光伏产业

2012:我国光伏产业市场现状与前景

2012-02-29 中投机械网
 
中投顾问提示:由于光伏末端装机市场发展速度急降,加上2011年产能扩充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十分严峻,光伏行业多个环节的价格降低50%以上,而光伏电站的装机成本则下降了40%左右。

  2010年,欧洲各国对于光伏补贴将要削减的消息使得欧洲光伏产业“抢先装机”的现象成为风潮,直接导致2010年光伏产业的产量和装机比2009年上升了140%之多。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到了2011年3月,透支的产能到了欠债还钱的时刻,光伏产量的增速开始下降,而此时的欧债危机的阴云笼罩使得这种下降很快演变成为一场价格雪崩。由于光伏末端装机市场发展速度急降,加上2011年产能扩充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十分严峻,光伏行业多个环节的价格降低50%以上,而光伏电站的装机成本则下降了40%左右。
 

      

从2011年2季度到4季度,组件、电池片、切片等加工费用都分别有50%以上的跌幅。组件从年初的13元/瓦将低到了6.6元/瓦,多晶硅价格则从60~70万元/吨跌到了19~20万元/吨,历史上首次跌破大多数我国大部分厂家的成本价。这次降价的波及面之广、幅度之深,远远超过了2008年金融海啸的那一次,而且,光伏产业的价格走势历史性地首次改变了仅靠多晶硅降价的模式,形成了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交替下降的模式。这对下游产业虽然是一种痛苦,但从长期来说,却是一种好兆头,标志着光伏产业的价格下降趋势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在这样的低迷状态下,2011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量依然达到了23.8gw,我国光伏产量达到了11gw,均依然保持了近40%的年增速!虽然,与2010年140%的年增速相比,已经下降了不少,但是,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光伏产业的抗跌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目前价格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依然有无数的各行各业的巨头企业磨刀霍霍、跃跃欲试、紧锣密鼓地准备大举进军光伏产业的原因。

  政府补贴:有限,而且可控

  德国从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决定对光伏进行上网电价补贴,拉开了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序幕;2010年,德国宣布对光伏补贴下调,又奏响了本次低迷的哀鸿。这说明,政府的政策对于光伏产业的影响有何等巨大。

  尽管到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将低于火电,但在那之前,光伏产业的市场还是要靠政府补贴来生存的。德国2010年本来已经决定要降低光伏补贴,但2011年3月的日本福岛核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使得德国政府在2011年6月又宣布不再下调。到了2012年1月,光伏发电价格从0.28欧元/千瓦时调低到0.24欧元/千瓦时,同时,个别议员提出对于光伏补贴设置装机容量上限的提议被政府否决。但鉴于目前光伏组件成本大幅下降的事实,德国政府有可能在2012年7月1日将光伏发电补贴一次性再下调15%左右,并在今后保持每月2%的降幅。
在成本的下降的情况下,上网电价的下调是自然而合理的措施。只要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的降幅没有超过40%,对于光伏产业都应当是好消息。德国2011年的装机从2010年的6gw上升到了7.5gw,说明德国本国的光伏装机虽然增速下降,但依然在增长。

  西班牙、意大利等其它国家,由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虽然维持着高补贴,但由于银行利率的过高影响了银行对于光伏产业的贷款意愿,因此,光伏发电的市场增速反而不如德国。

  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对光伏也推出了一揽子补贴政策,虽然没有德国的上网电价法的效果直接和有效,但也间接刺激了光伏市场。美国从2010年的1.2gw上升到了2011年的3gw,增幅达到2.5倍,预示着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光伏市场开始启动。

  而在我国,从2008年起,开始启动屋顶和大型地面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补贴示范;2009年初完成了甘肃敦煌10mwp级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电站的招标工作,同时太阳能屋顶计划与“金太阳示范工程”的财政补贴项目也相继推出;2010年由政府主导的西部五省13个项目280mwp的光伏发电工程也已经招标落定,并开始启动;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法”,制定了1元/度的上网电价。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中国未来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光伏装机容量从2010年的0.6gw上升到了2011年的2.2gw,年增幅达到367%。而根据国家有关新能源规划,到2015年我国光伏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5gwp,2020年将达到50gwp。

  综上所述,即便在去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光伏行业低迷惨淡的行情下,全球光伏装机依然有将近40%的年增长率,而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达到250%和367%的增速。这说明,全球光伏行业的强劲增长动力和抗跌性,而且去年的市场分配也预示着,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光伏产业的新兴市场国,正在快速崛起,替代德国成为为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导国将指日可待。

  德国光伏补贴电价从2005年的0.57欧元/度到现在的0.24欧元,我国光伏补贴电价从2008年的4元/度到的1元/度,预示着光伏上网电价在稳步下降,这说明,各国政府对光伏补贴的目的圆满地达到了。而随后的两到三年,光伏市场还是需要政府继续进行补贴,但随着发电成本的下将,补贴的金额是有限而且可控的。光伏产业从依赖政府补贴到无需补贴而完全市场化,在几年内就可以实现。

  中国制造:光伏制造大国能够延续多久?

  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整个光伏产业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光伏系统安装及相关配套产业在内的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在2009年全球太阳电池产量10.7gwp中,我国为5.2gwp,占世界产量的48.7%;2010年全球太阳电池产量15.8gwp,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更是达到8gwp,占世界生产总量的50%;2011年全球太阳电池产量23gw,而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达到11gw,在全球光伏市场低迷、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的不利国际环境下,依然占据了近50%的份额,且取得了37%的年增幅。在市场没有启动的情况下,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光伏产业的骄傲。

  但是,光环之下也笼罩着阴影。虽然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但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且产业整体技术薄弱。光伏产业投资额虽然巨大,但其中大部分是投机行为。大量原来从事纺织、房地产、家具、电子以及传统能源的投资者看到光伏产业的一个又一个神话,纷纷涌入,大干快上,其中大部分投资者所追求的都是短期效益,鲜有长远考虑。在2011年,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形成是有其必然性的。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是由硅提纯、硅锭/硅片生产、光伏电池制作、光伏电池组件制作、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在整个产业链中,从上游硅提纯到下游应用系统,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地,企业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几乎全部的企业都是低水平引进,不思创新,有的连消化吸收的工作也不愿做。在中国现有的光伏制造企业中,缺乏自主创新的气氛和投入。老板们宁愿用数亿或数十亿购买进口设备,用数千万美元到国际上购买所谓的先进技术,也不愿用几百万让自己的团队的研发去进行技术研发。这种思维自然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却居高不下;以多晶硅产业为例,虽然产能上了不少,但在目前的市场波动情况下,90%以上工厂停产,只能坐望国际厂商大量进口,而自己高额引进的设备却不得不闲置生锈。这是我国多光伏产业投资崇洋媚外、不思创新的必然结果。

  本次光伏产业的低谷,对中国光伏产业影响巨大。回荡了几年的行业洗牌的“狼来了”的警钟,在2012年将不幸成为现实。一批光伏巨鳄将倒下,一批新的巨头将产生。这些新的巨头,大部分可能不是来自光伏产业,而是来自传统能源如钢铁、煤炭、石油、石化等产业。其实,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欧美等国比中国也就提早了三五年开始,而中国目前的国力、工业配套水平、信息获取手段与刚刚改革开放时相比,都远远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要中国能够加大研发投入,大胆创新,达到国际先进甚至国际领先的水平并非有登天的难度。反之,如果不注重创新,只注重引进,则必然只能拾人牙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导致产业竞争力低下,只能跟随在别人后面爬行的局面。一旦市场有波动,首先倒下的,必然是这样的企业。

  中国光伏制造量达到了世界第一,而技术水平则一直处于跟随状态。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大,能否超越成为国际领先的位置,不仅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资金,更加取决于产业领袖们的勇气和胆略。如果能够敢于在技术创新上大胆投入,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技术,则中国通过前期积累的大规模生产经验加上自主创新的发动机,完全有能力独自领跑世界光伏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依然迷信外国的技术,不敢自己创新,则现在所谓的光伏大鳄都摆脱不了昙花一现、成为过眼烟云的结果。

  多晶硅:亟待技术革命

  中国多晶硅产量近年来跳跃式增长,一方面受2008年初国际多晶硅价格暴涨刺激,一方面受国家发改委政策支持。2010年,国内产量达到36000吨,但需求量却超过80000吨,仍进口了37000吨。而到了2011年,尽管中国产能产量大幅增加,但由于欧债危机引起的光伏市场增速下降,导致多晶硅市场价格降到了19万元人民币/吨,这一价格比国内绝大多数厂家的成本还低,因此,不得不停产而眼睁睁地看着国外的多晶硅大肆进口,全年进口多晶硅数量超过6万吨。这进一步说明,不进行自己的技术突破,纯粹照搬国外技术,一味采购国外设备,只能自食其果。

  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技术壁垒最大的多晶硅的生产中,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使用的多为直接或者间接引进的俄罗斯的所谓“改良西门子法”提纯技术,其成本高、耗能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多晶硅的提炼技术落后不仅导致工艺成本和环境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多晶硅的生产环节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也是在2011年下半年起,中国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在多晶硅市场竞争下不得不将巨额资金引进的设备停产,只能痛心地坐望下游厂商大量进口多晶硅的主要原因。
 但对于太阳能级多晶硅行业来说,现在的问题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西门子法的多晶硅的成本大约在人民币20万元/吨左右,现货价格已经低于许多工厂的成本。而这样的价格却依然没有使光伏发电成本降到火电以下,即便以现在的低价购买多晶硅来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下游企业依然无法有利润。据预测,如果多晶硅销售价格能够降到12万人民币/吨以下,联动下游进行合理的成本降低,则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低于火力发电,光伏真正市场化的大规模才能到来。但12万元/吨的成本对于现有的各种多晶硅提纯工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成本目标。这意味着,光伏所需要的多晶硅,需要一种新的、低成本大规模清洁生产技术,这是光伏产业的必然需求。

  由上海普罗公司自行研发的pm法太阳级多晶硅提纯技术,采用一系列的先进冶金技术以纯度为2~3n的金属硅作为原料,生产出可直接切片制作太阳能电池用的多晶硅方锭。该方法经过炉外精炼、湿法、固态除杂、真空熔炼等阶段,通过造渣、扩散吸杂、真空脱气、定向凝固等精细冶金工艺,分步骤将硅中的杂质出去,得到纯度6.0~6.5n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采用该技术生产多晶硅,单位能耗仅为12度电/kg,没有任何污染,综合成本仅为7.4万元人民币/吨,万吨级的工厂投资规模仅为8亿元人民币。

  pm法太阳能多晶硅的制备工艺完全是上海普罗公司自行研发的具有国际最高水平的多晶硅提纯工艺。上海普罗研制的主要工艺设备,如炉外精炼设备、hod氧化扩散吸杂设备、dvc双真空循环精炼设备、定向凝固设备等,无论从工艺的先进性、设备制作的精良度、自动化控制的水平、对污染排放的严格控制均为世界首创,而多晶硅提纯的效果、能耗之低以及提纯成本之低,更是独一无二的。

  目前,冶金法多晶硅“转换效率低、光致衰减大、质量不稳定”的三大痼疾,在普罗的pm法中均被彻底解决,为冶金法多晶硅大举进入光伏产业的应用扫清了技术和工艺障碍。采用100%的pm法多晶硅所制作的光伏电池,已经达到16.5%的平均稳定效率,2012年,采用上海普罗的pm技术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将形成万吨级的生产规模。

  随着pm法多晶硅进入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将迅速降低到10万元/吨以下,这对于光伏整个产业链的价格下降也具有极好的拉动作用,为在三年内实现光伏发电低于火力发电的“光伏平价上网”目标做出贡献。

  低成本高效率:光伏产业永恒的咒语

  光伏产业的发展,宗旨很简单,就是“低成本,高效率”。

  从光伏产业发展之初到今为止,阻挡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就是高成本。因此,2011年光伏行业的价格普降,导致了光伏发电价格的一次加速下降,使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从煤电的5-8倍降低到了煤电的1.5~3倍,使得光伏发电的价格距离低于火力发电的时间大大缩短。

  关于光伏发电成本何时能够低于火电成本,一直是业内关注的话题。现在看来,原来被认为最激进的估计,现在已经成为最保守的预测。在2010年,当笔者预计2015年光伏发电将低于火力发电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现在,业内普遍接受2015年将是光伏发电成本低于火力发电的情形出现的一个分水岭,将是历史上第一次光伏发电能够不再依赖各国政府的补贴而进入真正市场化的拐点,这意味着光伏发电成为替代能源的序幕拉开,这里面蕴藏的商机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长远来看,这次的光伏产业低谷,对于光伏发电的市场化应用其实是难得的机遇。

  但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中国光伏产业能否抓住机遇,其实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