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棉花采摘器

草根发明棉花采摘器有望批量生产投入市场

2012-01-04 中投机械网
 
中投顾问提示:周红灯在位于长沙经开区的新家,展示了他耗费15年发明的宝贝——大名为“棉花采摘器”的成果。这个外貌酷似一双筷子的人机一体化机器臂,拥有一对不折不扣的铁腕以及“打”遍江南无敌手的赫赫战绩。

  周红灯在位于长沙经开区的新家,展示了他耗费15年发明的宝贝——大名为“棉花采摘器”的成果。这个外貌酷似一双筷子的人机一体化机器臂,拥有一对不折不扣的铁腕以及“打”遍江南无敌手的赫赫战绩。周红灯说,这项成果年前已成功“嫁”入市场,有望在今年5月批量生产,实现采棉从手工到人机结合的重大变革。

  受藤刺启发开始发明采棉机

  两根背带系住两条金属“手臂”,“手臂”末端延伸出一对有如小象鼻的软管,软管直通系于腰间的一个大号围兜。初看上去,这像是一件在厨房干活的行头。

  周红灯说,他在湖南棉花种植地区岳阳华容县农村长大。15年前的一个秋天,连绵秋雨让棉花地杂草丛生,他在恼火于杂草蔓延不得不辛苦拔除时,被眼前一幕震住了:拉起一条长满小锯齿的藤状植物,手落之处,一串串吐絮的棉花随藤刺倾巢而出,不留蛛丝马迹。周红灯受藤刺启发,开始琢磨采棉机的设计原理。2010年9月,周红灯发明的“棉花采摘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大比武中堪比“独孤求败”

  2011年科交会上,周红灯带着他的发明在民间成果展馆亮相。为了检验这台草根发明成果的实用效果,有厂家邀请周红灯“抄家伙”,到棉花种植区与当地采棉能手一决高下,近十场比赛下来,周红灯的人机组合完胜,堪比无敌于武林的“独孤求败”。

  周红灯说,他的采棉机比最熟练的采棉工效率至少高一倍,而且工作中使用者不用弯腰,更不会伤手。成本方面,采棉机每工作1天,仅需大约0.3元“伙食”费。

  目前,周红灯已与省内一家农机生产企业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双方商定以平民价格开拓市场,从湖南开始,实现采棉从手工到人机结合的重大变革。

  华容县:他发明用“筷子”采棉花

  两根背带连着腰间围兜,围兜左右两根粗粗的软管连着采摘臂。双手各握住一根重约500克、长约50厘米、形似“筷子”的采摘臂,按动开关后轻触棉花,棉花就自动从软管进入围兜。这,就是生在华容棉花产区的周红灯,历经15年琢磨出的“棉花采摘器”。2011年12月初,42岁的周红灯和一家益阳的农机厂签了合同,联合开发他的专利产品。日前,这位发明痴人聊起了他的圆梦路。


  “小时候和父母一同采摘棉花,就听大人说有插秧机、收割机,可惜没有棉花采摘机。我就动了这个念头。开始想的是做5个爪子,像人的手指一样,但这和人采摘的速度没什么两样。”周红灯期待着突破。

  转机来自一次除草。1996年秋天,秋风秋雨连着十来天。天晴了,周红灯去采棉花,发现路边的杂草已经把长在最外边的一行棉花盖住了。恼火的他用手抓住一种长满小锯齿的藤状植物轻轻去拉,一拉却拉出了奇迹:所有吐絮的被藤缠住的棉花都被干干净净地拉了出来。“当时我所有的怨气变成了喜悦。既然藤上的刺可以采下棉花,我就把采摘臂装上细针吧。”周红灯开始行动了。

  为了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华容县城找人加工设计样品,周红灯没少吃苦头。一天才一趟班车,有时一去就是几天。这样试制了两年,大大小小样品做了几十个,钱也花了不少,却始终解决不了针卡棉花的问题。就是说,细针采下棉花后,棉花不能与细针分离,机器很快就“罢工”了。这时,又遇上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灾毁了家园,周红灯被迫停下了脚步。

  直到2006年以后,周红灯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才重拾旧梦。怎么解决针卡棉花的问题?周红灯多年的困惑打动了一位来自台湾的飞机设计制造高工的心,他帮着出了很多点子。受其启发,周红灯将分离板从“筷子”尾部一直延长到最前端的细针“地盘”,趁细针刚采下棉花之机,就与细针展开棉花争夺战,当传送带走到“筷子”尾部时,棉花已彻底被分离板争夺到手,顺利掉进自己的“地盘”。2010年9月,周红灯的“棉花采摘器”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权。

  怎么把专利变成产品?“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光是为了做出样机上的细针,我将吉他弦放到砂轮机上去磨细、再用砂纸磨光,前前后后磨了几千根针。”恰好,2011年长沙科交会征集百姓发明,周红灯带着他的样机上了展台,吸引了五六家有意向的合作商。“有一家南县的厂家还特意留了几亩棉花地,要我和当地的采棉能手比赛。我的把握大着呢,国庆节我带着样机回老家,和爸妈比过一回,不弯腰,不伤手,至少比他们快1倍,干1天活的电费大概就是3角钱。当然最后又是我赢了,记得围观的乡亲前前后后来了几百人。”周红灯最后选了益阳的一家农机厂。“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可享受国家农机补贴,虽然给我的利润不是最高的,但农机补贴能让棉农更便宜地买到新产品,市场也容易做得大些”。

  说起市场,周红灯的胃口不小。“2011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超过6000万亩,按一半棉农使用棉花采摘器、每亩最少省两个人工、每个人工100元计算,3000万亩就可为棉农节省60亿元支出。”真是一个让人期待的数字。希望这双“筷子”越伸越远,方便越来越多的棉农。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