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工程机械

三大“瓶颈”制约工程机械再制造

2010-02-21 中投机械网
 
中投顾问提示:再制造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用户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然而,随着一些强势品牌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在一些专业的用户群中,再制造概念正被迅速地认可和传播。专家认为,在我国不同档次的工程机械产品,存在不同的用户群,而多样化的需求也使再制造产业的建立成为可能。

  再制造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用户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然而,随着一些强势品牌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在一些专业的用户群中,再制造概念正被迅速地认可和传播。专家认为,在我国不同档次的工程机械产品,存在不同的用户群,而多样化的需求也使再制造产业的建立成为可能。随着各类工程机械市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也为我国开展再制造并实现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工程机械再制造:尚未开发的金矿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工程机械再制造及二手机械市场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二手机械设备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进口二手挖掘机总量仅为几千台,而目前全国每年入境的二手挖掘机就超过两万台,相当于国内挖掘机年销售总量的1/3,二手市场需求之大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国内近年来也陆续建立了一批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市场,如西北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市场、北京宝联达工程机械交易市场等。很多代理商甚至制造商也开始了二手设备业务的拓展,如卡特彼勒、小松就推出了经厂家认证的二手设备。国内制造企业也开始自主或委托代理商进行二手设备业务拓展,尽管规模有限,但势头强劲。据统计,2009年全国实现二手工程机械销售额约369亿多元,同比增长15.8%;在机械行业中,二手工程机械成为6个环比增速行业之一。在武汉、河北、河南、陕西、北京等20余个省市都有比较活跃的二手工程机械市场。

    在不久前落幕的全球设备维护维修技术和设备制造领域最高规格的专业峰会“第四届世界维修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表示,我国的再制造业已经拥有了市场、技术和政策等有利条件。在当前国内外应对能源短缺等压力的背景下,再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徐滨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光是进口的设备就达到万亿元,由于设备维护技术的差距,国外的机械设备可以使用40年,我国可能只使用20年,如果这些设备能够通过再制造工程修复,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三大“瓶颈”制约再制造发展

    “一台200多公斤的发动机的箱体,仅仅坏了一个轴承柱,厂家就把整个发动机都报废了,同时整个产品的附加值全都没了。其实,如果将这个零件拿去再制造,消耗不到5%的材料就可以修复。”徐滨士在对目前企业的资源浪费感到痛心的同时,提出了政策配套不到位、人力资源匮乏和批量优势还未形成这三大中国再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徐滨士举了个例子:作为对外进行汽车发动机等零配件再制造的公司,济南复强公司从美国进口消防车的废旧发动机进行再制造,结果这批发动机一进入国内就被作为“洋垃圾”而没收,企业也遭到罚款。

    徐滨士分析,目前国家按照制造业的政策来管理再制造,使得企业受到政府具体政策的牵制比较大,比如增值税的问题没法解决,如果按照17%增值税率,从事再制造的厂家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再比如,企业要对废旧发动机进行再制造,而发动机上固定的号码没办法改,再制造后生产出来的发动机就无法像正常商品一样流转。另外,国外将旧品送到中国进行再制造,如同“来件加工”,但是,国家目前的政策是将其作为“洋垃圾”,这样一来就卡住了国内从事对外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进货渠道。“总的政策是非常好,但是配套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健全,当然这是一个逐步调整改进的过程。”徐滨士说,这种情况可能在循环经济法正式实施之后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目前,国家发改委批准14家企业作为再制造产业的试点,目的就是要发现哪些政策需要调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高金吉教授指出,我国目前的设备管理、维修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现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目前的高技术维修和再制造也不是以往的换换零件、修修补补等简单工序,而是要融入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材料处理等交叉学科,因此需要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再制造业天生就很脏很累,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干。”徐滨士说,再制造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回收清理废旧机械设备,这些废旧设备在清洗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油腻,让很多年轻人知难而退。另外,当前的工资制度也不尽合理,国外维修工工资都比操作工要高,而国内则正好相反,这也制约了国内再制造业拢聚人力资源。“废旧产品收不上来,企业的再制造生产就没有批量优势。”徐滨士说,中国大量的废旧机械设备要么回收进钢厂被炼成最初级的钢锭,要么流向农村,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要么就成为固体垃圾被填埋。

  产业化成就再制造未来

    专家指出,任何一种产品,无论被赋予多么美好的概念,都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方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应该说,可靠的质量保障,良好的性价比是再制造产品拥有较强竞争力并被市场接受的前提条件。

    与汽车类再制造产品一样,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在进入市场时,都会面临新品和二手机的双重挤压。尽管工程机械社会保有量的绝对数字很大,并且增长速度可观,但鉴于行业目前的整体技术水平、社会化、专业化的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以及物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再制造产业若要具备独特的竞争能力,尚需具备一些主客观条件。

    据了解,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再制造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既有发展了十数年历史的完整再制造技术,又存在初级而简易的再制造工艺。很多再制造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再制造单项技术的研究上,尚未形成产业化,尤其是像中国工程机械集团这样以研究院为技术依托的企业并不普遍。因此,尽管已经涉足再制造的工程机械经销商拥有贴近市场和熟悉用户的天然优势,但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缺失同样显而易见。

    专家强调,在工程机械行业开展再制造,技术能力不是无法补齐的“短板”,但技术能力只能依靠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才能不断提高。有关方面应该尽快研究制订再制造产业的技术发展规划与具体的扶持措施,对再制造技术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设备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刘炜光建议,社会和企业应该配套联动,要让再制造业形成一定的批量优势,如果没有批量优势,那么再制造的社会组织成本就比较高。刘炜光指出,中国再制造业加工的重点对象应该是针对一些大型企业的关键装备的部件,另外还应针对社会上通用程度比较高或是在某一地区用量比较大的一些零部件,对这些进行再制造才会有较高的附加值。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技术能力,只能依靠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才能不断提高。为此,有关方面应该尽快研究制订再制造产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同时提出具体的扶持措施,从而对再制造技术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