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工程机械 徐工 三一重工

三大工程机械巨头成本隐忧凸显

2009-08-04 中投机械网
 
中投顾问提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去海外投资办厂成为中国企业扩张的一种新选择,国内工程机械三巨头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正在加速海外扩张。

  “徐工将加速海外建厂,但我们更看重收购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才是重中之重。”7月28日,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在北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徐工正在积极物色海外收购目标。

  徐工并不是一个特例,据记者调查获悉,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去海外投资办厂成为中国企业扩张的一种新选择,国内工程机械三巨头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正在加速海外扩张。

 

 “海外建厂也是一种扩张方式,但如果不以提高技术为核心,纯粹的扩建工厂将增加运营成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

  扩张路径对比

  此前据巴西媒体7月9日报道,徐工集团计划在巴西东北部设立一家组装厂和一个销售中心。据了解,徐工集团与巴西EXITO公司结盟为战略合作伙伴。该公司合伙人阿兹维多透露,徐工重型建筑设备平均每年在巴西的销量达到240套。最新进展表明,徐工集团已获得巴西伯南布哥州有关方面许可,预计今年内落户该州内的一个工业园。

  “根据计划,未来几年徐工将增加20个海外经销商和5个海外备件中心。”王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围绕上述目标,徐工集团正在加大实行“国际化战略”。目前,徐工集团仅有2家海外装配厂。在进入巴西之前,徐工集团波兰装配厂于2008年12月6日落成,预计2009年下半年投产。“2009年,波兰将实施50亿欧元的基础设施扩建计划,徐工波兰装配厂的建成恰逢其时。”王民表示,该厂对徐工集团扩大欧洲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徐工集团2008年出口总额为8亿美元,同比增长43%。国泰君安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徐工集团的长期竞争力体现于国际市场的开拓。“三一重工已于今年初在德国建厂,中联重科去年花12亿元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面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夹攻,徐工集团的竞争压力不小。”国泰君安在上述报告中指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三一重工海外建厂的态势比徐工更加迅猛,并一度引发业界讨论。2009年1月29日,三一重工与德国北威州政府正式签订投资协议,出资1亿欧元在科隆建设三一欧洲机械制造基地。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3.5亿欧元,利润总额4802万欧元。

  据了解,三一重工早在2007年便大规模海外建厂。2007年初,三一重工在印度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当年9月,三一重工与美国乔治亚州政府签署备忘录,拟投资6000万美元新建工程机械制造厂。

  业界传闻,三一重工计划在比利时建设第四个海外制造基地。如此大规模的海外扩张,让市场为三一重工的资金压力捏了一把汗。

  管理成本隐忧

  对比分析,徐工集团与三一重工的海外扩张模式有很大区别。

  在具体投资项目上,三一重工加大投资印度,获得业界一致好评。据了解,今后几年印度将投资300亿美元建造12条高速公路,并计划以32亿美元改造铁路,20亿美元修建港口。印度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印度工程机械设备销售额在15亿~20亿美元之间,预计印度工程机械市场未来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基于这一背景,三一重工加大投资印度预计很快将获得回报。印度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三一重工已经抢得先机。”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俞琚在采访中表示。

  根据三一重工发布的公告,三一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在印度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生产基地,预计年销售收入11亿元,利润总额2亿元,投资收益率达30%。

  但是,对于三一重工在美国与德国的投资建厂,业界出现了不同意见。有关券商研究员表示,相对于节省下的运输费用,三一重工在德国建厂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很可能难以实现预期盈利目标。

  除了海外项目之外,在管理方式方面,三一重工与徐工集团也有着本质区别。

  据了解,徐工集团的海外扩张战略由集团公司统一运作,董事会决策通过之后,直接交给下属相关部门运作。而三一重工则是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三一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并由该公司全程运作与管理海外建厂。

  相关资料显示,商务部于2007年7月27日正式批复同意三一重工在香港设立“三一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正在发展成为三一重工在全球海外投资的核心运作平台。

  对此俞琚表示,“三一重工的海外扩张模式很独特,这一模式有利也有弊。其不利的地方在于增加了一层管理结构,由于注册地在香港,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上市公司在管理结构上应该趋向于扁平化、垂直化,这样更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健康有效。”

  记者试图向三一重工求证相关疑问,但公司证券部有关人士在电话中表示,“海外扩张战略由集团领导直接决策,上市公司只负责执行,所以无法解释其中的具体细节。”

  加大收购研发机构

  对于上述海外建厂模式,中联重科总裁詹纯新更主张直接并购海外公司。他早些时候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欧美制造业将有很大改变,中联重科将谨慎地执行海外战略。”

  说这番话之际,詹纯新正赶上海外并购的棘手难题。2008年6月,中联重科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斥资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赛法公司(CIFA)100%的股权。其中中联重科出资1.626亿欧元,获得CIFA60%股权。

  “从收购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资金压力方面的问题。”万联证券分析员宋豹表示,这笔资金对于正在艰难创业的中联重科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收购之后如何进行资产整合。据记者了解,自从并购以来,在如何消化海外资产方面,詹纯新至今尚未拿出有效方案,因而业界对此了解很少。

  “如果整合不能产生1%2B1>2的放大效应,这笔海外收购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并不像原来预计的那样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徐工集团一位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在采访中表示,“这也是徐工集团在未来的海外扩张中必须避免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侧重于收购海外研发机构,而不是收购一家正在衰退的制造企业。”

  对于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的海外扩张模式,究竟哪种更合适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去?

  “作为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徐工集团希望探索出一条靠技术打开国际市场的新路径。”王民对记者表示。

  早在2007年11月,徐工集团整合相关实验室成立了徐工研究院。按照计划,该研究院将缩短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与海外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正是为了做大做强该研究院,徐工集团计划加大并购海外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的竞争力。”王民对记者表示。

  “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这3家企业的海外扩张路径各不相同,徐工集团把收购外资研发机构作为核心战略,值得其他企业借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认为,尽管徐工集团收购海外研发机构暂时尚未实现,但是这一战略计划很有参考意义。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