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缝纫机

我国缝纫机年产量占世界七成以上

2008-11-26 中投机械网
 

  从当年家用缝纫机供不应求,再到如今以工业缝纫机唱主角,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如今,我国工业缝纫机年产量占世界缝机总产量的七成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缝制设备制造国,而这一巨大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发的30年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产业结构、资本组成和营销方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卡矶裤、蓝布衫,清一色的灰蓝色调服装等等这些印象都属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物质条件匮乏,购买一台缝纫机曾经是许多家庭的梦想,缝纫机与自行车、手表也一并被人们称为生活必须的“三大件”。
   
  如今,随着岁月的远去,人们已经习惯了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在时尚潮流中大步前行,而传统的缝纫机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另外一种形式,以及更强大的影响力悄然“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

  从当年家用缝纫机供不应求,盛行一时,再到如今以工业缝纫机唱“主角”,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工业缝纫机年产量占世界缝机总产量七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缝制设备制造国。

  在我国改革开发的30年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产业结构、资本组成和营销方式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之变:从家用机主导向工业机主导转型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普通家用缝纫机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凭票供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家用缝纫机发展出现了市场急剧扩大,一度有供不应求的趋势。1979年,我国家用缝纫机的年产量已达582万架,位居全球第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实施,价格体系逐步放开,缝纫机产品中除“蝴蝶”、“飞人”、“蜜蜂”、“华南”、“标准”、“牡丹”这六大名牌家用缝纫机仍需凭票供应外,其他产品均敞开供应。此时,我国家用缝纫机的销售从计划供应方式转变为了市场竞争方式。到1982年,我国缝纫机年产量达到了1286万台(其中,家用机为1252.3万台),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53.3%,明显供过于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全国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各地纷纷建立起各类型的生产企业,大大拉动了我国工业缝纫机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成衣产品价格的下降,我国家庭自己缝制服装的比例也迅速下降,影响了家用缝纫机的销售,使家用缝纫机市场不断萎缩,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大调整的形势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每个企业面前。
   
  行业调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除了几家名牌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产品滞销情况,产品在仓库堆积如山,生产无法继续,被迫走上了“关、停、并、转”的道路。当时,国家有关部门为了尽量减小损失也从各方面进行了引导,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经过几年的调整,家用缝纫机产量明显压缩,而工业缝纫机项目占总我国缝制机械总产量的比重却不断扩大。据1989年的统计资料,当时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为16亿元,整机生产厂有78家(其中,家用机生产企业31家,工业机生产企业47家),缝纫机产量为970.7万架(其中家用机产量847.7万架,工业机产量123万架),与1982年的总产量相比,家用机锐减了24.5%,而工业机产量则剧增了265%。
   
  这是市场经济给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上的第一堂课。这次调整,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体制转型,使市场需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衣生产由于采用集中化、流水线作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样式美观多样,可供任意选择,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因此制衣企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张,大大刺激了工业缝纫机市场的发展。
   
  此外,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具备竞争优势的服装、鞋帽、箱包等外向型行业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了工业缝纫机市场大发展的又一强大引擎。此时,家用缝纫机不再是一支独秀,工业机后来居上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产业结构逐步由家用缝纫机主导型变为工业缝纫机主导型。值得一提的是,家用机发展的鼎盛时期所形成的以上海、广州、北京、天津、西安五大地区为主的缝纫机产区,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为我国工业缝纫机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得以延续。我国工业缝纫机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我国缝制机械行业迎来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发展,主要推动力就是消费需求和就业需求增加。这个时期,我国工业缝纫机生产完成了从中速缝纫机向高速缝纫机升级,从内销型市场向内外销型市场转移,以及由几个工业缝纫机整机厂为龙头,实现工业缝纫机零件专业化协作网络结构的重组这三个重大转型过程。
   
  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作用,促使企业加快了产品升级的步伐,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机型品类也不断多样化,包括机电产品以及技术在缝纫机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行业产品结构不断进行档次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产品结构趋向科学、合理,由此,我国缝机业走上了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结构之变:单一所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共存共荣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在经济结构上实现了从“大而全、小而全,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向“专业化、现代化,多种所有制蓬勃发展”的新格局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缝纫机生产企业只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据资料显示,1984年我国约有缝纫机整机生产企业100家,零件配套企业200余家,当时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仍由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一统天下”,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和营销手段,企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力都很薄弱。
   
  经过家用机主导向工业机主导型的产业调整,我国工业机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摆在了行业面前,很多企业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纷纷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工业机的研发和生产。此时,民间资本也逐渐活跃起来,特别是浙江、江苏等地一大批民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崛起,成为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一批生力军,也是行业中最具活力的一份子。
   
  这些新兴企业顺应世界缝制机械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中的机遇,积极开拓,勇于拼搏,在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生产总量中所占得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为我国成为世界缝制机械大国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由此,“飞跃”、“中捷”、“宝石”、“杰克”、“通宇”等一批民企品牌与国企品牌“标准”和“上工”等共同闪耀在世界缝机舞台,江苏、浙江地区也成为我国又一批缝制机械制造基地。
   
  改革开放30年间,随着国门的打开,也让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出现了“不一样”的身影–––国外一些大品牌缝机制造企业也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优秀的制造基础,积极寻找进入中国的途径。1985年,行业内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天津天马缝纫机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此后的20年间,产业转移和合资合作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日本的重机、兄弟、大和、百灵达,德国的百福、杜可普,意大利的利满地,韩国的日星,台湾的高林、启翔等国际知名缝制机械企业都在中国投资建厂,从最初的合作、合资到现在的独资,从最初的整机制造到如今的零件加工,中外合作、合作及独资企业也成为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中,我们的民族缝纫机工业更新了观念,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学到了先进的管理,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在这之前的十多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企业改革改制,兼并重组、国退民进、引进外资的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标准”、“上工”等一大批管理先进、技术质量过硬、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架构的改革和推进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稳健快步发展。
   
  直至2007年,我国拥有缝纫机整机生产企业500多家,其中,95%以上是工业缝纫机生产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1000多家,形成了上海、浙江、陕西、广州、天津、江苏六大生产基地。目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达87%以上,三资企业约占10%,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不到3%。
   
  ●市场营销之变:内销型市场向内外销型市场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缝机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计划经济体制显然已不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市场需求关系的变化,所以也不能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企业按计划生产,谈不上任何营销,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明显出现了家用缝纫机供大过于求的现象,产品滞销、积压严重,迫使产业出现了调整。
   
  改革开放后,工业机建立在家用机的生产基础之上,开始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企业从产品工艺、研发、品种、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及时调整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积极与国外品牌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他们注重技术的学习、吸收和转化,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和磨合,中国在普通机种的生产技术方面可与国际缝制机械制造强国相比肩,由此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到中国投资、生产,真正做到了缝机国内生产国际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缝机企业开始自主进行生产和销售,这对于市场的把握、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使企业紧紧追随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行业也逐步意识到,扩大宣传、开拓市场、增加市场份额是企业走市场竞争中胜出的重要砝码,由此也促进了“全国缝制设备展样订货会”(CISMA的前身)的诞生。
   
  而经过主办方多年的精心培育,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在1996年转变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国际性缝制机械专业展,为更多的国内企业搭起了走向国际的舞台。如今,CISMA展已今非昔比,它已成为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发展的窗口和风向标,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帮助企业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和提高行业整体国家形象与地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帮助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一直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当家人”––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的工作重心所在。在行业营销方面,中缝协也一直致力于让企业走得更远。今年1月,中缝协首度与印度服装协会合作在世界第二大服装生产国––印度举办了“2008中国缝制设备印度展示会”,通过首次海外“中国制造”专业展的形式,向印度市场推介中国缝机产品。事实上,在当时展会中,80余家优秀中国参展品牌集体亮相,1万平方米的展出规模吸引了近3000名专业观众,成交意向订单金额达1.5亿美元,“中国制造”缝制机械在印度的首次集体亮相获得了成功,有力地打响了“中国制造”的国家品牌。
   
  展会只是一个平台,更多的中国缝机企业在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开始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们或通过国外投资设厂、与国外企业合资,或通过外贸公司、在国外寻找代理商、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和维修服务网点等方式,实现着自己走向国际的梦想。如今,中国缝机产品已出口到了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成为典型的外向型出口行业,在国际缝制机械外贸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今,世界市场离不开中国缝机,而中国已成为了世界缝制机械市场的“晴雨表”。国际市场国内化,对于中国缝机企业来说已是一个日渐清晰的“梦”。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