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起重机

大型起重机引爆工程机械市场

2008-10-22 中投机械网
 

  伴随中国大型石化项目、风力发电、火电、核电等能源行业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吊装工程正朝着大型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大吨位起重机凭借其吊装能力大、工艺简单、工期短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这些建设项目中的新贵,倍受青睐。

  我们知道,特雷克斯-德马格、利勃海尔、马尼托瓦克是国际起重机的三大生产巨头,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产品性能,不但引领着世界工程起重机的发展潮流,更是在中国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领域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与此同时,以徐重、中联重科、三一和抚挖为代表的国产工程起重机生产企业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巨大利润的双重诱惑下,也纷纷开始进军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市场,特别是在大型履带起重机的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国产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市场捷报频传:2006年,上海三一科技自主研发的SCC4000(400t)率先下线,宣告中国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完全依靠进口的时代结束。紧接着,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QUY600(600t)履带式起重机的问世更是让业内为之振奋。2007年,抚挖QUY350(350t)、徐重QUY450(450t)履带吊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履带式起重机产品型谱的空白。2008年初,上海三一科技自主研发SCC9000(900t)的诞生,打破了日本制造的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在亚洲的垄断地位,向世人展示出目前亚洲最大吨位起重机的风采。 

  尽管大型工程起重机都身价不菲,且国内大型工程起重机行业不断有新的企业涌入,已是一派硝烟滚滚、群雄逐鹿的壮观景象,但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却似乎远远赶不上需求量的扩张,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自始至终存在,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供货时间过长在业内早已是普遍现象,且这种现象不只是出现在中国。

  同时,对于占据了中国大部分起重机市场的外资品牌来说,由于产能及配套件供应的限制,很多制造商订单的交货期早已到2009年甚至2010年。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基础工业尚不成熟,用于制造大型起重机的高强度钢材、液压件等都需要进口。虽然中国企业在生产加工方面有一定的空间,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技术储备且基础件供货周期长等客观原因(目前某些大吨位的履带式起重机的液压件的供货期也已到2009年或更长的时间),大吨位工程起重机供需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以三一为例,SCC6300刚刚下线就已经被订购7台,SCC9000问世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取得了3台订单。就此现象,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起重机分会秘书长沈永明女士也深有感触,目前国内工程起重机市场需求量旺盛,产品供不应求现象从2007年开始显现,至2008年上半年仍没有弱化的态势。

  导致大型起重机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沈永明秘书长认为,从宏观角度讲,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带动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内需的扩大为大型工程起重机的市场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虽然国家一再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基数面前,需求量无疑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此外,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产品出口量在近两年成倍增长,中国工程起重机的出口金额已经占到总销售额的25%。

  大型工程起重机制造商的生产能力远远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就外资品牌而言,全球市场的繁荣使得特雷克斯-德马格、利勃海尔、马尼托瓦克等生产企业的销售量增长约40%,但由于大吨位工程起重机本身都是按订单生产的,与主机配套的零部件也是按订单出货,加之受制造商自身产能的影响,供货周期延长是不可避免的。生产能力的不足和关键零部件的短缺困扰着制造商和用户。某国外知名起重机制造商总裁在谈到大多数起重机制造商的处境时说:“客户们在排队等待交货,而我们却在为那些有限的零部件苦苦挣扎。我们正在努力工作,逐个解决各生产厂家的瓶颈问题,以便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生产更多产品。”这种因供货周期过长而造成的供不应求现象还将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困扰着大型工程起重机的市场,特别是在需求如此旺盛的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大型起重机生产厂商似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首先,中国能够生产中大吨位起重机的制造商较少。据沈永明秘书长介绍,目前生产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的企业数量偏少且年产量低,由于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其在产品研发、核心技术掌握、生产能力和服务等环节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次,国产大型工程起重机的主要零配件长期依赖进口。种种原因使得国内生产企业的时间大量被束缚在配套厂漫长的供货周期上,面对订单积压和客户流失的窘境而无能为力。

  毫无疑问,面对国内紧张的大型工程起重机销售市场,用户终将为如此漫长的供货周期买单。一方面是紧张的施工项目和设备缺口,而另一面则是等待制造商1年甚至2年的交货期。建筑商和租赁商们为之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更主要的是商机和诚信度。

  天津蓝巢机械租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承包大型吊装工程及大型起重机租赁为主的专业型公司,现拥有30余台250??1000t不等的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其产品涉及特雷克斯-德马格、三一科技、抚挖等众多国内外品牌。据该公司安全管理部陈部长介绍,随着近两年国内大型履带起重机生产企业的崛起,他们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购买国产品牌设备上,2008年就有2台三一科技SCC4000交货。但是有限的生产能力和紧俏的市场需求往往需要他们为之付出更多的耐心,“制造商很难实现按时交货,一般都会在约定的交货期再推迟1??3个月,这使得我们很难把握。”陈部长很无奈的表示:“2007年我们同一家公司签定了购机合同,但现在距离交货期已经过去几个月了,我们还没有拿到设备。按照目前庞大的业务量计算,我们正在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随之而来的还有诚信危机。”

  由于大吨位工程起重机在全球范围的供货周期都很长,促使荷兰、德国、美国等各地的起重机维修业务量大增。许多已经准备报废的起重机被送到原制造厂或者是专业维修厂进行再制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整机供求矛盾。然而中大吨位起重机配套件的供应紧张也影响着起重机维修业务。就大型起重机修理而言,抛开维修中的小修小补不谈,大部分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事故车维修的诊断书就是“换件”。在配套件如此紧俏、生产时间如此紧张的形势下,维修客户会在购买新机和翻修旧机之间进行比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案。

  纵观国内外大型起重机市场,我们不难发现,工程起重机供求紧张矛盾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础配套件供货不足导致的。大部分外资品牌也仍在为配套件的供应大伤脑筋,国内企业的苦楚更是不言而喻。

  虽然国外大型工程起重机生产商在产品技术性和稳定性上有较大的优越性,但受国际市场压力及配套件生产周期的限制,它们在应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时也难免力不从心。随着中国企业在大型起重机制造领域的异军突起,无疑能为用户提供更多地选择。尽管目前中国制造商受困于基础工业欠发达,但是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型起重机供需矛盾,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仍将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国内工程起重机制造企业任重道远。

  基础工业是目前制约我国大型起重机产能的瓶颈。如前所述,由于中国基础工业相对落后,工程起重机配套所需的传动控制部件、发动机、高强度钢材等基本上依靠进口。目前中国的工程起重机制造商和国际知名起重机制造商,就中大吨位起重机相比在规模和数量上相差很多,所以在国际采购过程中,同样的配套件对于中国制造商而言往往是不但价格高而且供货周期也长。随着产品供不应求现象的加剧,中国制造商更是面临着配套件提价、缴纳更多的预付款及提前订货期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更好地保障基础零部件的供给,有的中国制造商甚至派采购人员驻守在供应商的工厂里,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配件供应周期长所带来的损失。此外,零配件漫长的供货周期也提高了生产大型起重设备的门槛,一些没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对此现象,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总经理熊焰明认为,国产大型履带起重机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配套件和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行业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不但增加了主机制造企业组织生产的难度,而且严重制约国产履带起重机制造业的发展。

  除配套件的供应外,国内企业的制造工艺、核心技术等也是生产大型工程起重机必须突破的难点。为应对严峻的市场需求,多年来工程起重机制造商在开发产品、提高产能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沈永明秘书长在谈起大型工程起重机今后的发展时说:“发展大型工程起重机市场、迎合国内强劲的市场需求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相信大型工程起重机终将突破现有的瓶颈,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样,在面对目前突出的供需矛盾问题,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全行业相关领域的共同努力,一同度过这个供不应求的特殊时期。”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