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地炼 企业

中投顾问:地炼企业出路何在?

2010-07-16 中投机械网
 
中投顾问提示:油源短缺是国内地炼企业开工率低下、产能闲置的主要原因。油源成为地炼企业的死结,地炼企业要想生存,首要面对的就是油源问题。

  文/中投顾问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我国共有地方炼油企业99家,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吨/年。但是地炼企业每年有将近一半的产能闲置,无法实现生产。以山东为例,2009年山东地方炼油企业的平均开工率仅为31%。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指出,油源短缺是国内地炼企业开工率低下、产能闲置的主要原因。油源成为地炼企业的死结,地炼企业要想生存,首要面对的就是油源问题。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炼油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地炼企业获得生产原料来源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国家计划内的进口原油配额,但是根据政策规定,我国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配额进口到国内后都要交由中石化、中石油的炼厂加工,进口企业不得自行销售,因而地炼企业获得的原油配额相当有限,仅约为其加工总能力的五分之一。二是从国外进口燃料油,再加工成成品油销售。但是非国营贸易成品油(燃料油)进口数量也有限,2010年的非国营贸易成品油(燃料油)进口允许量为1409万吨,这对于地炼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三是回收散落于油田核心区域之外“散井”的原油,这也只是油田区域的地炼企业才有机会,并且可获得的数量也相当有限。

  根据《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国2011年以前要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因此,为了逃脱被关闭的命运,地炼企业纷纷扩建产能,以山东的东明石化为例,其起家时仅有一套15万吨的炼油装置,但是现今的炼油能力已经接近1000万吨/年。不断扩建的产能,与油源短缺的现实,更加剧了产能过剩的恶况以及对原油的渴望。

  因此,为了生存,部分地炼企业只能选择与大型石油企业合作。以山东地炼企业为例,它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自从去年底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后,黄三角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促使国内外石油巨头纷纷抢滩黄三角,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韩国SK公司、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这给本就已经生存维艰的地炼企业生存空间以进一步挤压。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地炼企业为了生存选择了“被收购”,如中海油收编山东海化、中化集团在近年内收编了正和集团、华星石化等7家企业。虽然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生存的空间,但这极不利于我国炼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轮收编行动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民营加油站。民营加油站的成品油主要靠地炼企业供给,在地炼被收编后,民营加油站的油品来源渠道也相应减少,这对民营加油站的生存是个巨大打击。所以周修杰认为,地炼企业要想获得生存空间,一方面自己要加紧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能降本增效。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配额政策的松动,以获得更多的油源,这是地炼企业最迫切希望的。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