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平安 健康险 产业链

【经济观察报】三度落子医疗业 平安意在健康险产业链完整

2009-08-19 中投机械网
 
中投顾问提示:一位保险业内专家认为,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后,商业保险不能只局限于提供风险保障,还应参与全面健康管理,提供疾病预防管理等。而平安近期在医疗行业的频频投资,无疑是嗅到了这一重大商机。

  一直想在健康险产业链有所作为的中国平安近期频频亮剑。

  8月3日,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张礼庆代表公司签约了南方健康城项目;8月5日,平安信托持股80%的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简称“宜康医疗”)正式拿到营业执照;而早在2008年4月,平安突破性地入股国内最大健康体检机构——慈铭体检。

  一位保险业内专家认为,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后,商业保险不能只局限于提供风险保障,还应参与全面健康管理,提供疾病预防管理等。而平安近期在医疗行业的频频投资,无疑是嗅到了这一重大商机。

  医疗三连发

  平安再度成为涉足医疗产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本报获悉,8月5日拿到营业执照的宜康医疗计划年内在广东省开设10家连锁机构。

  “目标投资额为2亿-5亿元人民币,视项目的进展情况逐步投入。首期总投资为2亿元人民币。”平安信托负责此项目人士透露,“宜康聘请在香港有20年经营连锁诊所经验的香港康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作为管理顾问,并委任主要管理团队负责日常运营。平安主要通过股东会和董事会实现其股东的权利。宜康以提供‘家庭医生’的门诊医疗服务为立足点,拟在珠三角设立多家医疗机构。”

  据悉,平安在宜康医疗中的持股比例为80%,剩余股权为中大控股持有。平安信托人士表示,“目前,宜康还在探索与包括平安在内的保险机构在客户、渠道、产品等方面的合作模式。”换言之,平安集团与宜康医疗的客户资源共享,为平安健康险、寿险等客户提供体检服务,或者把宜康的服务以折扣优惠提供给平安客户。对平安而言,利用这个自有的医疗平台可以更有效的控制风险、降低赔付率。

  平安在广州同时进行的不只是宜康医疗一个项目。

  8月3日,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张礼庆代表公司签约了南方健康城项目,这是当日广州——中央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战略合作活动中28个签约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平安信托签署的是合作意向书。张礼庆向本报证实了签约一事,但不肯披露更多信息。

  “这是个政府项目,平安只是充当了财务顾问的角色,并持有少数项目股权,资金来源是平安的自有资金,”平安信托人士出言谨慎。该公司另一位高层人士透露,公司可能就南方健康城项目设计信托产品,但目前还不方便披露更多信息。

  平安年报显示,平安信托还成立过一只名为“锦康信托”的信托产品,专门投资管理医疗机构。该信托产品于2008年8月26日成立,信托资金总额为2亿元。

  更早的突破性尝试是平安在2008年4月入股慈铭体检。平安信托斥资近亿元取得慈铭体检15%的股权,成为保险资金投资参股医疗机构的第一单。

  “体检机构和保险行业的客户是共同的,有合作的基础,这种合作模式也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慈铭体检总裁韩小红说。

  在业界其他保险巨头尚未实现医疗行业零的突破时,平安已经率先完成了三连发。

  意在健康险

  对平安而言,信托平台的存在,使得他们能够在政策限制尚未放开的情况下,提早布局医疗产业。

  “宜康项目是平安信托自用资金的投资项目,和保险资金运用没有关系。”平安信托人士申明。由于政策尚未解冻,保险资金投资医疗行业依然是禁区。但平安信托的投资,并不需要获得保监会的审批而成行。

  而近年来,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进军医疗行业态度也日趋积极。保监会副主席袁力曾公开表示,“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体制改革,对于自身提供业务发展的空间以及配置资产都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方面我们是给予支持的,在政策上将会有进一步的政策。”

  平安信托人士也表示,“平安投资宜康,主要是从投资的角度,看好中国医疗市场未来发展。”

  具体而言,“宜康医疗这个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点后,平安集团的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将近一步显现出来,同时为平安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平安信托有关人士表示。

  中投顾问发布的 《2009-2012年中国健康保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则认为,预计2015年中国健康险保费将突破1200亿元人民币,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平安集团早在2005年便在旗下成立了平安健康险公司,但发展差强人意。

  中国保监会披露的行业数据显示,平安健康保险公司2008年实现保费收入仅为3329.6万元。

  有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平安健康险业绩不佳的根本原因是行业痼疾,由于目前投保人购买各类健康或疾病险种前没有强制体检流程,或随意提供体检报告,因此很容易在医疗机构的诱导和病人的主动要求下增加不必要、不合理的医疗费用,令保险公司赔付成本提高。

  而保险公司投资医疗机构,通过资本纽带实现双方共赢,对于控制医疗风险效果显而易见。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上海代表处高级医学顾问邵晓军介绍,中国台湾很多保险公司有自己的医院,大都是股权投资。欧美则不同,投资医院更多是跟保险业务相结合,保险公司可以学习经营、管理医院的经验,特别是医疗风险管理的经验,这对未来发展医疗网络会有非常重要的支持。

  平安健康险总经理助理吴建卫并不讳言平安的努力方向,“如果仅仅为控制医疗风险出发,投资医院并不是唯一选择,跟医院形成合同关系的合作,保险公司更容易做到。随着医改方案的出台,我觉得医院跟保险公司合作的态度和合作的意愿都比以前更好。”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insurance/bxdt/20090814/23036620289.shtml(经济观察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