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钢铁业 重组

【21世纪经济报道】钢铁业“中国式重组”

2009-07-20 中投机械网
 
中投顾问提示:钢铁业兼并重组浪潮中,出现了省内重组、跨省重组、强者主导逻辑与弱者绑定求存四种典型模式

  钢铁业兼并重组浪潮中,出现了省内重组、跨省重组、强者主导逻辑与弱者绑定求存四种典型模式

  钢铁业兼并重组是个老话题,却常说常新。

  兼并重组有两个大背景,一是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下,中国购买铁矿石已成为引人瞩目的经济大事件。因为行业集中度不够,在跟国外博弈的过程中很不利;

  二是国内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要优化产业机构,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工信部选择铁矿石谈判期间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时机微妙,用心良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必和必拓、力拓还是淡水河谷,没有一家向中方主动抛出橄榄枝,反之“联合”施压,逼中国钢企就范接受高价铁矿石意图明显。如,7月19日,力拓称已将涉及铁矿石与钢铁行业研究的员工撤离中国,其他外国机构响应此举。

  反之,中国钢企们显得不够团结。先是传出中小钢企“倒戈”,后又爆出大型钢企高管涉嫌被外矿收买。在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的同时,中国钢铁业也遭遇了大面积亏损。

  值此“内忧外患”,“调整”和“振兴”成了钢铁业两大主题,且迫在眉睫。

  延续2008年之势,中国钢铁业在未来数年仍将上演兼并、重组的剧目。纵观现已呈现的整合模式,既有河北钢铁、山东钢铁为代表的省内重组模式,有宝钢、武钢、鞍钢为首的跨区重组模式,也有小钢企们的抱团御寒模式。

  在这背后,交错着国企与民企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内行业与国外行业之间,种种的利益关联和悲喜纠葛。

  本报记者 王 洁 上海报道

  6月19日到7月5日,不过半个月时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经济形势调研中,连续考察了唐钢、济钢、太钢三家钢企,指出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兼并重组。频率之高、关切之重,在其任职总理以来,也属罕见。

  钢铁业兼并重组这出大戏,已经唱了多年,但产能逐年庞大、联合重组效果清淡,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于6月15日表示,为引导和规范钢铁企业的重大兼并重组行为,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本报记者也从工信部原材料司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工信部目前正展开调研,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这一对相生相伴的命题,研究制定相关条例细则,将于今年底前出台。

  “现在是联合重组比较好的时期。利润丰厚时期去重组别人,困难比较大。现在是困难期,在亏损、接近亏损或破产时,拉它一把可能容易一点。另外大家也认识到,企业不做大做强,想增加竞争力很困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认为。

  这半年来,大小钢企对于兼并重组这一大势的意识越渐明晰,但对于重组进程而言,却因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大钢企亦应接不暇。

  在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看来,我国的钢铁业重组之所以已经进行了若干年,但却始终难见明显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央、地方利益博弈的症结;其次,近一二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对钢铁的刚性需求,也是地方中小钢企能长期生存的最直接原因;再次,我国钢铁业目前的重组模式,除了企业之间的兼并之外,就是淘汰落后产能。”

  诸多原因,使中国的钢铁业重组出现了四种典型模式。

  1.省内重组模式

  山东钢铁、河北钢铁、华菱钢铁(9.04,0.29,3.31%)等为首的省内重组模式,引发了整而不合的担忧

  2008年上半年有一张史无前例的进度表:3月17日,宝钢、武钢分别通过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审批;3月26日,山东钢铁集团在济钢和莱钢集团合并的基础上挂牌成立;6月11日,由唐钢和邯钢牵头组成的河北钢铁集团挂牌;6月28日,引入宝钢的广东钢铁集团宣布挂牌;9月3日,武钢和柳钢重组成立的广西钢铁集团挂牌。

  “这轮(2008年上半年)重组高潮出现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相当剧烈。”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建龙告诉本报记者,“来自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国内宏观紧缩的压力合到一起,钢铁企业于是不约而同选择抱团,即可通过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贯通、生产规模的扩大、区域布局空间的调整来寻找出路,是被动也是主动的选择。”

  另一个夺人眼球之处,则在于山东和河北两大钢铁大省,开始了省内重组的新尝试。秘而不宣的准备工作酝酿了多时。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对山钢集团有十六字期待:“资产重组、淘汰落后、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目前粗钢产能仅占省内40%的山钢集团,未来需达到70%以上的占比,并使沿海钢铁产能提高到50%以上。

  姜谦对本报记者指出:“省内重组模式如果说能真正实现一省范围内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落后产能的被淘汰,那当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结局。”

  有鞍钢与本钢煮了四年的“夹生饭”,实质性进展目前仍处于“力促”阶段的前例。姜谦觉得不安的是:“不少省内重组模式下的钢铁集团只如同一个松散的联盟,并未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是在形式上挂了个牌子,各成员依旧走的是原来的套路。这样的‘整而不合’,不如不整。”

  不过,业内似乎更加愿意把河北钢铁集团视为“实质性重组”的新典范。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认为:“河北钢铁集团实现了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真正联合,这才是一个集团的基本架构。当然,在目前情况下离统一规划、淘汰产品的安排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从整个操作过程来看,它成立的时间最短,就做到了几个统一,其它的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河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田志平也表示,河北钢铁的成立经过了详细而缜密的考虑。

  “首先,这是一场权力再分配的革命。是企业联合重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克服的难处之一。河北钢铁在新成立的销售、采购、国贸等总公司,都选任公认最能干者担任领导职务。”他表示,“其次,整合方案一定要做细:在人员选配和专业公司体制上,都要考虑到位。”

  以销售为例,由于此前河北钢铁旗下存在5家销售公司,去年销售钢材量达3300万吨,今年预计近4000万吨。河北钢铁选择了总公司制,并且采取统一销售模式,按棒线材、热板、冷板、中厚宽板、型钢这五大品种,打造起5家专业销售公司,各司其职。

  据田志平介绍,目前公司将华北市场定位为“第一主打市场”,以40%这一拥有“相当大话语权”的市场份额,维护市场秩序、打击价格炒作。“很多企业的定价都已经习惯性瞄准河钢,这样价格就形成了稳定。”他告诉记者,仅此一点,河北钢铁就受到了中钢协的多次认可。

  2.跨区重组模式

  宝钢、武钢、鞍钢的南征北战,凸显大产业联合重组概念,符合兼并重组与淘汰产能这一相生相伴的命题

  相比于省内重组模式,姜谦更倾向于跨区重组。“跨区重组应该是未来国内大型钢企可以运用而且是必须去运用的一种方式。要做到使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使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这种方式应该是最佳途径。”

  2007年1月16日,宝钢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就增资重组八一钢铁(13.68,0.17,1.26%)集团举行签字仪式,开创钢铁业实质性跨区重组的先河。

  在安静一年后,这一跨区重组的模式再度掀起浪潮。

  2008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同意广西与武钢、广东与宝钢开展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和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南方钢铁整合大幕终于开启。但这一纸批文,宝钢等了三年多,武钢也等了两年多。

  早在2005年12月,武钢与广西国资委签署重组协议书,双方拟以推进防城港项目为中心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武钢以现金出资51%,柳钢集团以全部净资产出资,占49%的股权。并以此作为中国开发北部湾沿岸、推动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计划的一部分。

  此后,武钢继续推进其中西南战略和跨区重组的目标,于2007年8月1日与昆钢集团正式签署战略重组框架协议。昆钢股份向武钢集团定向增资扩股,武钢以现金入股成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昆钢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等待审批的漫长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两难处境有所体现:一方面,需鼓励大型钢企合并重组,另一方面,却要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而严格控制大型新项目的上马。但大型钢企的合并往往是与新的钢铁项目建设相伴生,甚至以后者为前提。

  武钢党委宣传部主任白方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认为:“国家产业政策出于解决资源浪费、市场分割、包括加强在国际的矿石资源话语权等方面的初衷,一直希望压缩关停小的钢企。而我国一直在推进的大产业联合重组,尤其是在沿海领域的项目,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结合点终于被找到。国家发改委要求武钢与柳钢重组的前提,是淘汰落后炼铁能力540多万吨、炼钢能力910多万吨;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后,年销售收入34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此外,还有围绕这一项目近15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得以洽谈。

  同样,宝钢兼并重组广钢、韶钢,开发湛江钢铁项目的前提,也是广东省内淘汰落后炼钢能力1000万吨。其中广钢淘汰全部炼铁、炼钢和轧钢生产能力,整体搬迁;韶钢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高炉和小转炉,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这种联合重组,通过重大项目上马与相应落后产能淘汰结合,从而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被业内视作国家产业政策的又一创新模式。

  对于武钢而言,这次意义非比寻常的跨区重组,不仅实现了产能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在自身战略布局上实现了内陆和沿海的优化配置,其超过80%依赖度的进口铁矿石内陆运输成本劣势也将得以消解。

  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曾表示:“临海发力,不仅为武钢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契机,而且为武钢确立国内钢铁巨头提供了舞台”,“三年以后的防城港就是一个年产1000万吨、涵盖了21世纪冶金先进技术的中国钢铁基地。”

  在武钢规划中,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将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热冷轧薄板带钢和热轧宽厚板产品,市场主要瞄准进口替代和在西南地区有供应缺口的高端产品,包括东南亚和中东市场。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给钢铁市场带来重挫,跨区重组和项目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又受到了来自市场的阻力。

  据记者了解,武钢、宝钢在南方两大千万吨级钢铁精品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基本完成,只待相关部门最后一声令下正式开建。此外,首钢与河北钢铁集团合作开展的曹妃甸项目也还待开锣。

  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所言,利用深水良港、结合产业重组、建设大型钢铁集团的脉络已然可见。

  2009年7月2日,工信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进钢铁、黄金、有色等行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改革重组。其中,“尽快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的条目,尤为引人注意。

  因为这也紧扣2009年《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员也告诉本报记者:“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都需要进行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尤其是跨地区的重组比较麻烦。我们所坚持的原则:并不提倡拉郎配,而是在相关企业符合重组的前提条件下,加以一定的政策引导。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就淘汰落后研究出一套综合性的配套措施,辅以环保、法律、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等多项手段。”

  然而“跨区重组也有劣势”。姜谦指出,“由于涉及到的利益方众多并且很难去协调,导致此类重组的进程缓慢。而且即使勉强为之,也可能会在具体经营中出现权力、利益等方面的争斗,进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3.强者为王模式

  宝钢入主宁钢、杭钢之失落,呈现强者愈强。钢铁业兼并重组浪潮中可能出现“三皇五帝”

  其实,省内重组和跨区重组二者模式之间的切换,也是可以突然而不经意的。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联合重组的主力,应该是符合条件的优势企业。”

  虽然他强调不应以体制划分来定义优势,但市场神经却从《规划》中察觉到:至少今后三年,在中国钢铁业新一轮的整合中,大型央企将承担重组的先锋重任,而区域性国企、中小型钢企在联合重组中,则难以担当主角。

  《规划》明确表示: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这一逻辑明显地体现在宝钢入主宁波钢铁这一案例上。

  2004年,因被冠以“铁本第二”,宁波建龙钢铁被国家发改委以违规叫停,且险遭查处。作为补救,在浙江省政府主导下,杭钢集团以省内唯一国有钢企的身份进场,宁波建龙钢铁在2006年7月7日宣布重组为宁波钢铁有限公司,杭钢集团成为持股43.85%的公司第一大股东,唐山建龙、南京钢铁和福建联华国际信托的持股比例分别降为30.53%、20%、5.62%。

  事实上,杭钢在这次“奉命”重组之前,本是打算按原定计划走出杭州半山,在宁波大榭岛上征地面积5460亩,以高达54480万美元的总投资建立600万吨产能的钢厂。按当时设想,到2008年杭钢集团将达到1000万吨钢的水平,销售收入将达到250-300个亿,联合非钢产业销售收入的100个亿、总计收入将达到350-400个亿。

  了解杭钢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当初进军大榭项目的管理队伍,后来也就随之转战宁波。”这支队伍在宁波一呆,就是5年。

  “虽然放弃大榭项目可惜,但是当时杭钢还是很期待看到宁钢反哺的一天,从而实现杭钢的转型升级。”上述人士表示,宁钢西侧就毗邻深水良港北仑港,临近北仑港铁矿石中转堆场,发展也可谓“天时地利”。

  一直以实现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的浙江,也希望借此优化省内钢铁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当时浙江省相关领导曾表示,希望杭钢由此“发展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

  “生不逢时”——这是后来杭钢人对于宁波钢铁的感慨。在钢铁行业“大干快上”利润上升期,停工两年;后重组方案获批,产品出炉未及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转眼席卷而来。2008年上半年,宁波钢铁还盈利4亿元,但到年终结算时,宁波钢铁反而由盈变亏。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回忆称:亏损后三家民营股东联合向杭钢提出“改变宁钢现状”的建议:或民企全部退出,以合理价格由杭钢收购股份;或杭钢退出,由三家联合收购杭钢股份(7.59,0.16,2.15%);或更换宁钢管理层。

  但最终,浙江省国资委选择了引入宝钢成为战略投资者、收购三家民营企业股份的“第四种方案”。

  2009年3月1日,宝钢以20.214亿元取得宁波钢铁56.15%的控股权,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持股43.85%,退居第二大股东。重组后,宁波钢铁公司还欲增资扩股——此为宝钢接受提出的主要条件之一,由此,杭钢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降至34%。

  北仑港的天然深水岸线、便捷的交通条件、身后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使得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毫不吝啬地称之为“钢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选址地点”。

  在整个过程中都显示低调配合态度的杭钢集团,难掩“为他人做嫁衣”的落寞。“其实最早合资的三家民企有意求退的时候,杭钢颇希望得到相关部门在融资上的支持,来进一步整合宁钢。但未果。”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按照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钢铁业要继续加速推进“优质企业”的联合重组进度。先错失大榭项目、再失意宁钢、现又被《规划》点名需搬迁的杭钢,自身会否成为下一个被盯上的目标?

  “这是我们最害怕的事。”杭钢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对记者说。

  对于钢铁业兼并重组浪潮的长远格局,华菱集团董事长李效伟有一番关于“三皇五帝”的论道——产能目标为5000万~8000万吨的宝钢、武钢、鞍钢,将构成“三皇”;将形成3000万吨左右产能的华菱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马鞍山钢铁集团、江苏沙钢,则可称作“五帝”。

  李效伟今年5月在长沙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个大思路下,各家企业还得面临中国国内幅员辽阔、钢铁市场销售半径等的挑战。三大巨头的第一军团,对于我们而言肯定有压力,但是‘三皇’再厉害,20年内也不可能压垮‘五帝’。”

  此言论一出,行业内即有“自视太高”的评语,但更多企业是暗自叹息,连说这话的机会都没有。华菱钢铁集团于1997年在湘钢、涟钢、衡钢基础上成立,实属省内钢铁重组模式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4.弱者求存模式

  陕西、江西等地的民营钢铁企业谋求绑定求大,避免企业盘子太小直接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

  如果,兼并重组必须是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小鱼的唯一选择也只能是让自己变大。

  姜谦认为:“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地方钢铁企业尤其是小钢企的生存境地想必会越发艰难。但要彻底使其退出历史舞台,恐怕并不是一时半会之事。”

  中小钢企是否有足够的转身甚至提升的空间?答案是肯定的,毕竟目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十大钢企产能占全国之比还只有42.5%左右,前五大钢企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

  相比之下,2007年韩国浦项制铁粗钢产量占本国产量60.61%,德国蒂森克虏伯、日本新日铁和JFE、美国钢铁公司(USS)、俄罗斯谢维尔等钢铁企业,其个体的粗钢产量占本国总量都至少超过20%。

  一位小型地方国有钢企的负责人这样说:“国家强调产业集中度是对的,但兼并重组也不能一味想到企业规模大小,关键是看在产品的细分市场上,是否可以是个‘大块头’。”

  地方自有地方的求存逻辑。《规划》中,“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这最低的一道门槛,让不少地方看到了发展的空间。今年上半年,尤以江西、陕西二省的思路最为显著。

  4月22日,江西省国资委主任李天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洪都钢厂与新钢公司将在集团公司层面进行资产重组,我们现在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新余钢铁、南昌长力钢铁、洪都钢厂三家国有企业,以及民营的萍乡钢厂,构成了江西省内钢铁的格局。前三者原都隶属于江西冶金集团,去年开始,新钢和南钢已都被划给省国资委,变成一级企业,如今洪钢也要被划出。届时,洪钢将作为新钢的一个分公司或生产厂存在。

  按照李天鸥的说法,此举一是按照《规划》要求,把江西省内钢铁业做大做强;二为整合资源,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竞争力。而这背后更长远的逻辑,在于“钢铁总的来说要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即使将来想跟人合作,也必须有个硬朗的身板。”

  无独有偶。5月13日,记者从陕西省发改委处获悉,陕西将在汉中钢铁、略阳钢铁资源整合和龙钢集团内部重组的基础上,组建起陕西钢铁集团。

  与江西相比,陕西的钢铁业更处于“弱势”。2008年,陕西全省累计生产粗钢304.95万吨,钢材500.98万吨,生铁298.02万吨。产能在全国所占比重不足1%。

  陕西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整合的最终方向,还是要寻找省外的合作方,只是目前并未明确,要从容易操作的先开始启动,然后再寻找下一个机会。”

  不少业内人士会意,这又是一次绑定求大,避免企业盘子太小直接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的抗争。

  姜谦认为:“中央看到的是集中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兼并重组势在必行。地方政府当然也看到这一点,但是以钢铁行业在目前地方经济中的重要、甚至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言,它当然不情愿本地的支柱性企业被吞并掉。说短视也好,没有长远眼光也好,经济发展的指标压力摆在那里也显而易见。”

  “我们也很理解地方的难处,在目前分解落实相关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探寻进程中的难点,并与地方商量,寻求建立起良好的退出机制。”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毕竟需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的问题,有些地区配套没有跟上,财政补贴连拆设备都不够。”

  此前,民营钢铁企业也喧嚣了一把。2008年12月19日,唐山市39家民营钢铁企业,部分以国丰钢铁为龙头,丰南区12家企业重组成立唐山渤海钢铁集团;部分以九江钢铁为龙头,迁安市27家钢企成立唐山长城钢铁集团。两大集团产能总规模达2800万吨,占该市钢铁产能的51.7%。

  田志平对此“不太看好”:“这在名义上有一定好处,如原料谈判上可以实现力量的统一、上马项目更容易获批等。但由于没有形成股权关系,在市场好时也许可以共同进退;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可能也就各管各。”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18/02076497223.shtml(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